hospital introduction
科室简介:
脑病六科成立于2013年,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十二五”重点专科“脑病科”和安徽省卫生厅“十二五”中医重点专病“卒中后抑郁”的诊疗和研究工作。医务人员12人,高级职称8人,中级3人,初级1人。硕士研究生9人,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4人。现有护理人员17人,其中中级9人,初级8人,硕士1人。
科室核定床位49张,运用传统中医特色疗法,采用“中西医结合、针药并用”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,尤其是脑血管疾病(脑梗塞、脑出血)及其后遗症和并发症。拥有HL-0817B型 神经系统电刺激仪;LGT-2600D型 磁振热治疗仪;ZP-K600E型 智能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机;HB-W26型 温热电针综合治疗仪;EoMoxa-Ⅱ型 电子灸治疗仪;30AE型 下肢静脉泵治疗仪;玉玄针治疗仪、电子针疗仪、多功能艾灸治疗仪、心电监护仪,简易呼吸机等多种康复仪器和设备。
科室诊疗特色:
科室秉承“中西结合、辨证论治、针药并用”,将头针、项针、体针、腕踝针、耳针、刺络、梅花针、微针及艾灸、拔罐、TDP等多种针灸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,结合患者体质施以补泻手法,提高临床疗效和促进针灸学术的全面发展。
运用“通督治郁”针法、“项丛刺加辨证取穴”配合中医辨证取穴及基础药物治疗脑血管病及其相关并发症。该方法现已纳入我院中风病(症)特色诊疗方案中。广泛用于治疗、干预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,如高血压病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眩晕、高尿酸血症等。
“项丛刺加旁廉泉”针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,提倡针灸“形神共治”,倡导“预防为先、中医为首、西为中用”原则,有效地指导临床,治疗慢性心身疾病。
制定中风后相关性肺炎协定方(泻肺化痰方、健脾化痰方),充分发挥祖国医学治疗中风后相关性肺炎的优势,拟定泻肺化痰方、健脾化痰方,研制改良敷贴,开展个体化膏方进行夏病冬治、四季膏方调补。
专家简介:
肖伟,主任医师,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首届“江淮名医”,安徽省名中医。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、安徽省灸法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安徽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第二届专业委员会委员。擅长“中西医结合、针药并用” ,注重针刺手法、强调“无痛进针”,手法轻巧,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,中风、眩晕、头痛、面瘫、耳鸣、失眠,以及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症、慢性咳喘、颈肩腰腿痛等疾病。
孔红兵,副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,科室主任。全国常务副主任委员、安徽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。擅长针药并用防治脑血管疾病及脾胃病,如脑梗塞、脑出血及相关并发症,面瘫、眩晕、颈椎病、腰腿痛、慢性胃炎等。
王震,副主任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。安徽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。擅长运用针灸、中药治疗脑血管病(中风病)、痴呆、帕金森病、头痛、眩晕、面瘫、失眠、抑郁、颈肩腰腿痛等,以及对高血压病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等老年人常见病进行早期干预。
科室地址:
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号楼12楼
科室电话:
0551-62668512